位于良田镇的铁桥菊莲凉皮店成为当地的网红店。
带动更多人就业。
一碗凉皮承载致富梦。
每天一大早,在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创业街上,铁桥菊莲食品加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吞吐着晶莹的凉皮,冷链车满载宁夏风味奔赴全国80余家加盟店,甚至远抵上海商超货架。
27年前,20岁的马菊莲推着嘎吱作响的三轮车停在铁桥边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凭借一碗凉皮,自己竟能翻滚出千万元产业的壮阔波澜,更串联起一条乡村振兴的共富链。
车轮碾出的创业辙:
从戈壁少女到凉皮“匠人”
“老板,两份凉皮,多加辣子,快些!”
“好嘞!马上!”
6月16日中午,热浪袭来,位于良田镇大广场的铁桥菊莲凉皮店的玻璃门被不断推开。
后厨蒸气氤氲,47岁的马菊莲手腕翻飞,凉皮在刀下堆叠。红亮的辣油浇上去,香气瞬间炸开,勾得排队食客喉头滚动。
穿过喧嚣,时光回到20多年前那片令人窒息的荒凉——芦草洼。
1991年的风,带着粗粝的沙粒,抽打在13岁少女马菊莲的脸上。她紧跟着家人,深一脚浅一脚地从泾源县的大山挪到了银川近郊这片叫芦草洼的戈壁滩。目之所及,只有连绵的沙丘和稀疏的、被风扯得东倒西歪的骆驼草。“走出大山,难道就是为了困在这片沙地里,重复父辈的艰辛?”
“逃出去!”但路在何方?
日子在黄沙和汗水里一天天熬过。1996年,18岁的马菊莲在农场打零工,每天必经镇上那座斑驳的铁桥。有一天,她发现铁桥边不知何时聚起了一个小小的集市。几个简陋的摊位前人头攒动,卖小吃的摊主忙得脚不沾地,收钱的手几乎没停过。马菊莲的心像被那炉火燎了一下,燎出一个大胆的念头:卖凉皮!就在这铁桥头!
然而,现实冰冷。没手艺、没本钱、没工具……连一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亲戚邻居都不看好:“一个女娃娃,瞎折腾啥?”
“认准的路,跪着也要走完!”骨子里的倔强压倒了所有质疑。她一头扎进镇上一家生意红火的凉皮店,甘愿从最脏最累的活干起。她盯着老板的每一个动作——洗面筋的力道、蒸皮子的火候、调汁水的秘方比例……
手艺有了,真正的难关才刚开始。启动资金在哪里?她东拼西凑借到了50元。开张前夜,她一遍遍检查着东西,紧张得手心全是汗,几乎一夜未眠。
1998年初夏的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马菊莲推着吱呀作响的三轮车,载着沉甸甸的希望和忐忑来到了铁桥边。“卖……卖凉皮……”一个赶早集的汉子停下脚步:“来一碗尝尝!”当那汉子抹着嘴说“味道不错”时,她悬着的心才稍稍落下。那天收摊,她一遍遍数着皱巴巴的毛票——整整40元钱。
“那时候,打工一个月也挣不到100元啊!”她攥着那沓带着体温的钱,感觉手都在抖。
从此,深夜和面洗面的哗啦水声,凌晨2时蒸笼升腾的白色雾气,清晨三轮车吱呀吱呀碾过土路的声响,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韵律。味道醇厚、分量实在、笑容真诚,铁桥菊莲的摊子前,队伍越排越长。
好政策催生品牌蝶变:
“这良心,这手艺,一分一毫都不能缩水!”
“这车货主要发往银川市区和新百连超。”铁桥菊莲食品加工厂门外,马菊莲的目光追随着那印着自家Logo的白色车厢渐渐融入公路尽头。
眼前,窗明几净的现代化厂房、高效运转的自动化生产线、身着统一工装的员工……这份安定与规模,曾是她推着那辆嘎吱作响的三轮车,在20年的风沙烈日里,无数次在心底描摹却遥不可及的梦。
那时,生意虽渐渐稳定,但风雨无阻的艰辛、漂泊不定的困窘,让“拥有一个固定店面”的念头在她心中日益清晰。可资金这堵墙又一次横亘眼前:攒下的每一分钱都紧巴巴地维系着流动摊的运转,哪有余力支付租金和装修?
转机出现在2015年一个寻常的午后。良田镇妇联工作人员的电话,带着暖意消融了马菊莲的焦虑:“镇上专门有针对农村妇女的创业扶持贷款,你要不要试试?”电话这头,马菊莲攥着听筒的手心微微出汗。她几乎是用尽了所有勇气和口才去准备材料、陈述梦想。“3万元!真是久旱逢甘霖啊!”多年后提起,她眼中依然闪烁着感激。她立刻在金星村村口租下了一个小门面,亲手将一块崭新的、红底金字的招牌——“铁桥菊莲凉皮店”挂了起来。
新店开张,人流如织。马菊莲对品质的坚守,如同磐石。从深夜洗面、和面的力道,到料汁里每一味香料的精确配比,她都亲力亲为。一位老主顾尝了一口新店的第一碗凉皮,眼睛骤然一亮,拍着大腿道:“嘿!还是那个味儿!”马菊莲闻言,爽朗一笑:“店再大,牌子再响,这良心,这手艺,一分一毫都不能缩水!”
生意蒸蒸日上,她还清了贷款,心中那颗名为“发展”的种子又开始萌动——要把这扎根村口的“铁桥菊莲”开到更热闹的良田镇中心去!这一次,她主动找到了曾帮助她的“娘家人”——良田镇妇联。不久,又一笔承载着更大期望的7万元创业贷款送到了她手中。
2016年,伴随着良田镇商业街改造升级的喧腾,马菊莲的第二家店——更大、更亮堂——在镇中心繁华处扎下了根。马菊莲敏锐地捕捉着食客们舌尖上的新期待,很快,筋道爽滑的燕麦揉揉、热气腾腾的麻辣烫等特色美食,相继出现在菜单上。“铁桥菊莲”凉皮麻辣烫店,从1家店迅速裂变到4家自营店。
2020年,当建设现代化凉皮加工厂的宏大构想遭遇资金与场地的双重“卡脖子”时,良田镇政府和妇联再次雪中送炭:推荐了创业街一栋2000余平方米的闲置营业用房。“我们不仅在租金上给予大力减免优惠,还积极为企业申请到了180万元乡村振兴扶持资金,就是要扶持有想法、有干劲的本土企业做大做强。”良田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媛说。
在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加持下,蓝图迅速变为现实。2025年2月,崭新的“铁桥菊莲凉皮加工厂”在良田镇创业街安家落户。窗明几净的无菌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与核心手工工艺完美结合,既保证了效率,又守护了传统风味。
此后,真空包装的凉皮、燕麦揉揉、火锅底料等产品,通过高效冷链,源源不断地送往新百连超、华润万家等大型商超,以及周边的集市、餐饮店。
“日产量从过去彩钢棚里的不足1000公斤一跃升至2000公斤。现在每天超过7000份产品发往周边,好多超市冰柜里都有咱‘铁桥菊莲’。”铁桥菊莲食品加工厂经理马兵介绍,公司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
更令人振奋的是,生产环境的质变成为品牌飞跃的跳板。“半年加盟店激增40家!现在西北五省区有80多家店了。”马兵说。
一碗凉皮的温度:
400个徒弟与乡土共富链
走进铁桥菊莲食品加工厂的包装车间,员工马丽正动作麻利地检查着即将封箱的凉皮产品。马丽跟着马菊莲干了14年,作为技术骨干的她如今月薪6000元,家门口的饭碗端得稳稳当当。
马丽在铁桥菊莲的厂里并非个例。马建花是马菊莲的儿时玩伴,曾因家里陷入困顿一度愁云满面。“来,跟我学做凉皮吧!”得知消息的马菊莲主动邀请。如今,马建花开了自己的凉皮店,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
个人富了,厂房新了,品牌响了,但马菊莲心里最重的惦念始终是那片生养她的土地和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乡亲,尤其是和她一样曾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姐妹们。
如何让这碗凉皮的“热量”温暖更多人?如何让企业的发展深深扎根乡土、回馈乡土?这份质朴的赤子情怀与良田镇政府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致富的理念不谋而合。
近年来,金凤区妇联依托该企业平台已开展9期技能培训,累计培养64名低收入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形成“培训+就业+创业”的良性循环。工厂更是直接带动了50多名本村及邻村村民稳定就业,生产线上清一色是50岁左右的本地妇女。
“共生共富”的印记深深烙在“铁桥菊莲”不断扩展的产业版图上。这些年,马菊莲带出的徒弟超过400人。他们学成后,或摆摊,或开店,足迹遍布宁夏乃至西北,一碗凉皮成了他们实现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共富的链条还延伸至田间地头。生产线另一端,良田镇农户地里的辣椒、韭菜、葱等作物,正被一车车运往车间。企业所需的20余种主要原料,优先与良田镇本地农户签订长期采购协议,不仅保障了原料的新鲜,也让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如今,这碗承载着乡情与希望的凉皮,正用最朴实的“热量”,将一个个平凡人生的梦想与整片土地的生机熬煮成乡村振兴最醇厚的滋味。(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倪会智 何娟亮 /文 韩胜利 /图)